衣食
呷哺呷哺饮品现不明塑料袋
来源:宋潇潇 时间:2022-06-13 点击:4339
半年前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让“小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再次搅入阴霾之下。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显示,去年12月,有消费者在呷哺呷哺一门店就餐时,在其销售的一杯自制饮品内发现不明塑料袋。经查,该塑料袋为非食品级材料。由此,呷哺呷哺于近日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3000元罚款。
然而,这并非呷哺呷哺首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罚。在食品安全问题背后,这一在消费市场征战23年的火锅品牌,也难逃经营业绩滑坡、翻台率下滑,以致大规模闭店降低成本,其“一人一锅”的小火锅模式也逐渐丧失竞争力,品牌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自制饮品现不明塑料袋?呷哺呷哺屡现食安问题
近日,因去年年末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呷哺呷哺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公布的违法事实,2021年12月11日,举报人在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第三百四十四分店内就餐时,在其销售的一杯自制饮品内发现不明塑料袋。经查,该塑料袋为非食品级材料。经当事人店长赵红银确认此事属实,举报人当餐消费77元,该店予以免单。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截图
鉴于以上违法事实,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第三百四十四分店被北京市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行政处罚3000元,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日期为2022年4月30日。
随后,该事件在网络平台发酵,引发舆论热议,“北京呷哺呷饮品中喝出塑料袋”词条更是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对此评论道,“呷哺呷哺北京某店极其不卫生,每次去吃完都拉肚子!推荐严查!”“才罚这么点?整改吧!”
事实上,这并非呷哺呷哺首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罚,被誉为“小火锅第一股”的呷哺呷哺,近年来长期被食品安全问题的阴霾笼罩。
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报道称,在暗访呷哺呷哺北京某家门店后发现,呷哺呷哺操作间的清洗池内一池水涮出500多个餐具,洗完带油花,消毒池和冲洗池一直闲置不用,且餐具在没有经过消毒过程后便装盘使用。
去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的食品安全问题显示,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第九十二分店,后厨存在部分卫生死角问题;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第一百九十六分店,存在食物残渣未及时清理的问题,两家门店均被责令立即予以改正。
北京消费者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
据北京消费者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的消息,近期,北京市、区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对连锁餐厅、“网红”餐厅、美食城等餐饮企业开展了食品安全大检查,发现部分连锁餐饮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其中,自今年2月以来,呷哺呷哺被通报的门店数量为6家,位列第二,仅次于鱼你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消费者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于今年1月发布的消息显示,自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以来发布的通报统计,呷哺呷哺以22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门店数量,位居榜单第二,排名仅次于华莱士。
此外,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涉及呷哺呷哺的相关投诉也层出不穷,多达288条,投诉内容多涉及“在产品中吃到蟑螂”“羊肉是合成的”“肥牛卷有肉瘤”“吃完后呕吐头晕”等。
业绩滑坡、翻台率“腰斩”,“小火锅第一股”前路崎岖
公开资料显示,呷哺呷哺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台式火锅品牌,其创始人贺光启是个地地道道的台湾人。所谓台式火锅,最大的不同在于分餐式,即不是几个人围坐而食,而是“一人一锅”。
干净卫生且特立独行的“一人食”小火锅,让呷哺呷哺迅速在一众火锅品牌中脱颖而出。2003年,在“非典”特殊时期的影响下,分餐意识更是深入人心,呷哺呷哺也由此收获了大批粉丝,凭借小火锅模式迅速走红。
2014年,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登陆资本市场。此后,其经营业绩扶摇直上。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呷哺呷哺的营业收入由24.25亿元增至47.34亿元,净利润由2.63亿元增至4.62亿元,近乎实现翻番增长。
图片来源:@呷哺呷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呷哺呷哺还推出定位中高端的火锅品牌——“凑凑”。凑凑的推出,也彰显了呷哺呷哺的野心,其高达百余元的客单价,意味着呷哺呷哺将矛头直指行业龙头海底捞。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规模及影响力,呷哺呷哺还于2016年推出“千店计划”。据媒体报道,呷哺呷哺以每年平均新增一百多家门店的速度,于2019年达到“千店”规模。
然而,之后的发展之路并没有呷哺呷哺预想中的顺利。2019年,呷哺呷哺的经营业绩急转直下。其后,受疫情影响,呷哺呷哺的业绩同样难言乐观。
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呷哺呷哺的营收分别为60.3亿元、54.55亿元、6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9.5%、12.7%;净利润分别为2.88亿元、183.7万元、-2.93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7.7%、99.36%、16049.91%。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呷哺呷哺还出现了大规模闭店的现象。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呷哺呷哺共计新开张门店95家,包括52间呷哺呷哺餐厅及43家凑凑餐厅。同时,财报也显示,呷哺呷哺在2021年共计关闭了229家门店。截至2021年,呷哺呷哺旗下门店数量总计为1024家,较2020年下降了177家。
对于大规模闭店的原因,呷哺呷哺在财报中归结为受疫情影响及门店选址问题,“由于前管理人员开设的多数餐厅所在位置无法突显呷哺呷哺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
而经营业绩的下滑、大规模闭店,财报中也早已透露了蛛丝马迹。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分别为3.4次/天、3.3次/天、2.8次/天、2.6次/天、2.3次/天、2.3次/天,下滑趋势明显。
反观同行业的头号竞争对手海底捞,即便同样受疫情影响,其2021年的翻台率仍维持在3次/天。新晋火锅品牌巴奴毛肚火锅在翻台率上的表现更是尤为抢眼。
据媒体报道,去年8月,巴奴毛肚火锅在深圳首店开业的半个月内,翻台率一度攀升至7次/天,而呷哺呷哺巅峰时期的翻台率,同样曾一度达到7次/天。按此计算,呷哺呷哺2021年的翻台率“腰斩”有余。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式餐饮品牌层出不穷,行业竞争渐趋白热化的当下,若呷哺呷哺仍无法保障自身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在产品组合、服务体系等方面也没有进一步的完善与升级的话,其客流量也会因此受限,翻台率等指标很可能会继续下降。
(责任编辑:陈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