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广告
文章页面广告

原创

人人疑惑:“狂飙者”华夏人寿裁员AB面

来源:姜鑫 时间:2019-01-26时间:1548480783 点击:6089 目录ID:5

一路高歌猛进的华夏人寿因为裁员站在了聚光灯下。“总公司编制核减21个。核减后,以部门为单位,在2月底之前减员5%……总公司上半年内,将撤销部分工作宽度和深度不足的职能部门和功能处,下半年将择机另行减员5%;分公司2019年度后线人力成本总量在下达标准内核减5%……”华夏人寿近日下发了一则《关于减编减员控制薪酬的通知》(下称“通知”)如是写到。

        一路高歌猛进的华夏人寿因为裁员站在了聚光灯下。“总公司编制核减21个。核减后,以部门为单位,在2月底之前减员5%……总公司上半年内,将撤销部分工作宽度和深度不足的职能部门和功能处,下半年将择机另行减员5%;分公司2019年度后线人力成本总量在下达标准内核减5%……”华夏人寿近日下发了一则《关于减编减员控制薪酬的通知》(下称“通知”)如是写到。

        有人疑惑难道是在为过冬做准备?很快,华夏人寿“掌舵者”赵子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日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要“放弃平庸员工”。华夏人寿实行末位淘汰、减员增效已有多年,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践行“客户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改变、扬弃向前!

        一位接近华夏人寿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近年来,华夏的确在坚持5%的末尾淘汰机制,只不过是每年一次,而2019年的裁员增效计划似乎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已经上演。

        这似乎翻开了华夏保险的另一面。悄然间,寿险江湖的座次已然被重写。印象里的老七家虽然在前进,但部分公司已经被超越。而这些打乱保险江湖排行榜的黑马中,就有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尚不足15岁的华夏人寿规模保费已跻身寿险行业前三,而自2015年起,公司就已一直稳坐在行业前五。如果说在前几年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盛行,高现金价值型理财产品成为冲规模、抢份额的市场利器,那么当监管环境发生变化,华夏人寿又靠什么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赵子良的末位淘汰制

        提到末位淘汰制,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华为公司,而在对公司的政策进行解读时,华夏人寿党委书记、总裁赵子良最先提到的就是任正非的“放弃平庸员工”。

        赵子良在保险圈内并不陌生,其最开始被熟知是在新华保险。1996年,赵子良加盟新华保险,1998年11月,主持新华保险人力资源部工作,2000年11月出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作为元老级人物,赵子良与杨智呈、高焕利并称为“老新华的铁三角”。2009年,三人从新华保险跳槽至生命人寿,并一度开启生命人寿快速扩张之路。2012年8月,赵子良离开生命人寿转战华夏人寿,与证券行业出身李飞一起,开启了华夏人寿的第二段征程(华夏人寿第一任董事长孟勇,因对华夏人寿2007年~2009年发生的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被保监会予以撤销任职资格)。

        也正是自那时候起,名不见经传的华夏人寿开始成为保险市场的一匹黑马,一路衔枚疾进,2014年,公司保费规模冲至行业第七位,2015年则进入前五行列,而在2018年华夏保险的规模保费已经升至行业第三位。

        人力资源出身的赵子良似乎对减员增效有着自己独到的策略。细看公司的《通知》,总公司编制将核减21个。核减后,以部门为单位,在2月底之前减员5%,基数为部门现有人数。核算减员人数不足1人的部门,至少应减员1人,如不减员,则公司直接核减部门薪资成本总量的5%。确实无法完成减员任务的部门,每少减员1人,部门薪资成本总量核减5%。“重点是减员不减薪,不减员的部门会减少部门5%的薪资成本,也就是说不裁员就会被集体降薪,而如果减员了,则意味着剩下的员工被加薪了”,上述接近华夏人寿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可能有部分员工对这种调整是持支持态度的,而这也是华夏人寿的常态。对于在今年上半年内,将撤销总公司部分工作宽度和深度不足的职能部门和功能处的决定,上述接近华夏人寿人士表示,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怎么推动,而下半年将择机另行减员5%,则意味着更为激烈的内部竞争。对于分公司的人员调整,华夏人寿也做出了安排:分公司2019年度后线人力成本总量在下达标准内核减5%,年度结余部分的50%留存分公司自主使用。这也意味着,裁员越多,剩余人员的收入越高,而公司节约的成本,也越多。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华夏人寿某个500人内勤编制的省份已经超额完成了减员任务。而在《通知》的结尾处,明确强调,减员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各种关系人员均不在照顾之列。“不仅仅是淘汰普通员工,末位分公司老总也会被淘汰”,上述接近华夏人寿的人士表示。“虽然残酷,但华夏人寿的奖励也是吸引人的,据说考核卓越的中层员工年终奖就有可能拿到12个月的月薪”,一位曾经在华夏人寿的保险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内部正常的状态更是加班加点的忙碌。2016年至2018年,华夏人寿内含价值从326亿元上升至552亿元。2018年人均产能从2016年的147.6万元,增长至256.1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位列前茅的保险公司不同,华夏保险的销售网络尚未覆盖全国,仅在18个省市设有分支机构。

       当费用高企遇上偿付能力走低

        “新年伊始,工商银行与华夏人寿公共推出理财型保险,3年期,年化收益率4.5%,购买1万元产品到期收益为1350元,机会难得,预购从速……”每天早晨,身为理财经理的张明都会发布一条相关产品信息,而关于华夏人寿的产品,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在朋友圈发布。张明工作于内蒙古的一家工商银行支行,在他所在的网点,保险合作产品仅有华夏人寿一家。

        尽管2018年华夏人寿的规模人力由28万人增加至50万人,但这一数字仍然低于保费规模不及自己的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公司,这也意味着,华夏人寿更多的业务量,或许来自张明所在的银保渠道。但此刻或许张明并不知道,他的部分合作伙伴们正在面临着末位淘汰的裁员考验。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或许华夏人寿的裁员不仅仅是末位淘汰那么简单。就在一周前,华夏人寿曾在公司官方公众号上交出了2018年成绩单:公司总资产5131亿元,晋级特大型险企行列;实现总保费2306元,同比增长32%;原保费1583亿元,位居市场第四位,而就在2013年,这一数字仅为37.64亿元。

        如此增长迅猛的成绩,缘何要一年两度末位淘汰裁员,竞争机制背后,也是成本控制使然。在众多保险产品比价中,华夏人寿的“常青树”产品经常被拿来做作为比价对象,“的确,在价格方面,华夏人寿的产品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同行带来了压力”,一位保险精算从业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华夏人寿打响了健康险价格战的第一枪”,一位保险资深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由于华夏人寿产品设计相对激进,价格相对较低,使得产品很快被市场所认知。“低定价的同时,公司有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营销,很快打开了市场,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公司承担着比较高的费用,”上述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高举、高打、高投入的模式使得公司无论是在保费规模还是增速上都拿出了出色的成绩,但同时也颇显另类。”

        华夏人寿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支出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约为154.56亿元,同比激增近80%。此外,2017年支付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44.3亿元,同比增长29%。上述两项费用支出相加为199亿元,占当年保险业务收入(894亿元)的约22%。在华夏人寿诸多靓丽的数字背后,偿付能力却略显暗淡。公司2018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未99.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3.9%,而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1.8%。此外,华夏人寿的杠杆率也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商业模式是不错的尝试,但需要循环注资,同时投资端需要匹配高收益来消化负债端的高成本,很明显华夏人寿在这个方面遇到了难题”,上述保险资深人士表示,近年来华夏人寿的投资收益都是十分理想的,但近两年监管环境及权益市场变化,投资端收益迎来挑战,而目前股东受限难以增资,股权转让又扑朔迷离,加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公司投资难度会加大。而目前华夏人寿公司产品已经得到市场认可,面对压力,更改已经打开市场产品形式可能会有更大的风险,所以只能节约成本降低费用。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华夏人寿实现净利润为31亿元,连续五年实现盈利。但相比2017年净利润43亿元,下滑了27.9%。上述保险资深人士认为,这并不难理解,近两年华夏人寿原保险保费增速很快,但自2015年后公司并未进行过增资,业务规模大增势必会影响偿付能力,没有资本进入只能分保,而分保也意味着利润的外流。

(责任编辑:张佩华)

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酷生活”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酷生活,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转载、下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等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酷生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 “来源其他网站”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酷生活”,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4您若对作品版权、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酷生活网联系, 邮箱:2948360200@qq.com 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处理时间:10:00—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