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广告
文章页面广告

游玩

葛玉修:青藏高原转移阵地的士兵

来源:王兆锋 常志江 时间:2024-08-01时间:1722475555 点击:5143 目录ID:4

“八一”前夕,在西宁市凯旋酒店为来自山西的32名师生授课中,葛玉修和往常一样为莘莘学子讲述军旅故事和环保情节。

  “军人永远都在‘战场’上,没有下‘战场’的战士,只有转移阵地的士兵。”

                                                                                       ——葛玉修

“昨天,掉皮、掉肉、不掉队;今天,退役、退伍,不褪色。有国才有家,军人就是祖国的屏障,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军人总是冲锋在前,奋勇当先,永不言退!—-”。“八一”前夕,在西宁市凯旋酒店为来自山西的32名师生授课中,葛玉修和往常一样为莘莘学子讲述军旅故事和环保情节。

戎马24年,正团职主官转业的他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兵,扎根青藏高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一名高原环保的“生命使者”。



     

保家卫国不了“绿色情节”

沉甸甸的纪念章凝聚着一名士兵的执着追求与奉献。1970年,17岁的葛玉修从山东省曹县老家参军来到青藏高原。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严格的军事训练,练就了强健的体魄、钢铁般的意志军人气质。强化训练、备战执勤、抗洪抢险等工作他事事走在前面,并先后三次立功,20多次受到嘉奖。他担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的连队被青海省军区授予“精神文明先进集体标兵”、荣立集体三等功,葛玉修代表连队出席了兰州军区先进代表大会。担任人武部政委期间被评为“先进党委”,受到兰州军区表彰,他被青海省军区授予“优秀政工干部”。

葛玉修在献身国防的同时,积极动员、影响侄女葛红、侄子葛伦、葛展和侄孙先后参军。葛红在部队考入军校,荣立三等功一次,在中校副团职退役;侄孙葛正服役两年被评为“四有”军人,退役后正继续上大学;两个侄女婿均服过役;正在服役的侄外孙已转军士;两个外甥女女婿均服过役。葛玉修先后影响、带动所在的王老林村10多名青年参军报国。




     高原环保“兵”的本色

今年6月28日,在青海金融监管局机关“七一”党日主题活动现场,党委书记、局长景晋生将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章”佩戴在葛玉修的胸前---

有着24年的军旅生涯的他,1994年退役时选择留在青海;业余间隙,他拿起照相机,走进有着生命奇迹的青海湖、孕育生命精灵的高原腹地。2014年元月,葛玉修在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青海金融工会主任岗位上退休。

在部队,他是优秀军人;转业到地方,他始终保持兵的本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阵地——保护“高原精灵”。

在青海省银监局工作期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行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感动青海人物、最美青海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华生态环境奖、中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中国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青海省、中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葛玉修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以来,他拍摄了大量高原野生动物的图片,撰写了150余篇反映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的文章,1600余幅(次)图片在《人民日报》等百余家报刊发表。2002年开始,携带自己摄影作品制作的课件,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等地开展环保公益讲座640余场,传递生态环保理念,讲述青海生态故事,足迹遍布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讲座听众30万人以上。

先后29次走进中央电视台,青海、山东、湖南、东方等卫视,《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网等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

从保卫祖国到保护高原精灵,前者为人民平安,后者为人类共生。

保护源于摄影,相机成为他与野生动物交流的工具,并多次历险。

为拍摄白天鹅,大年初七,他掉进青海湖的冰窟里,零下近30度的气温,爬出冰面的葛玉修瞬间成了冰人。

为拍摄黑颈鹤,他在海拔4300米的玉树州隆宝滩陷入沼泽,在即将沉没的时刻,他借助草墩逃过一劫。

为拍摄斑头雁、渔鸥、棕头鸥、鸬鹚,他只身爬上了人烟罕至的三块石孤岛,经历了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巨浪呼啸,在岛上7天7夜。7天没喝一口热水,没吃一口热饭,脸上晒掉了皮,鞋子磨破了底,身上被蚊虫叮咬出18个大包,当他打开家门时,妻子问他你找谁?定睛后妻子眼中涌出了心疼的泪水……“青海湖鸟王”是人们给他最好的奖赏。

为拍摄中华对角羚,风雪中他成为“雪人”;沙海中他成为“沙人”。

高原缺氧他逆行拍摄;生命禁区他日夜蹲守。

46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五道梁极度缺氧,他嘴唇发紫头脑欲裂,几近窒息心脏积水。

他3次与野狼遭遇,最近的一次距离只有30多米,5只野狼(寒冬的清晨)进入了他的潜伏区,凶残的眼睛放着绿光,露着獠牙的嘴巴吐着阴森白气,嗷嗷的嚎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撤退不可,救援不能,危在旦夕,他以军人的果敢镇定隐蔽自己,随时准备与野狼群殊死搏斗。或许是苍天有眼,或许是动物有灵,或许是他的气场震慑,野狼没有扑上来。他继续追寻着中华对角羚的行踪。

军人意志不可阻挡,他拍摄到了“中华对角羚”,那是中国的第一张,也是世界的第一张,葛玉修被称为“中华对角羚之父”。

从镜头和画面中葛玉修看到了中华对角羚独特的美,同时也目睹了它们的鲜血尸骨和悲号,中华对角羚的灭绝已进入了倒计时,一种强大的使命感涌上心头。

他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青海青”。他自费制作展板、条幅,发起了保护“中华对角羚”签名活动。出于军人的使命感,他提出“关于加强中华对角羚宣传、保护、利用”等多种建议。   

在他的宣传、呼吁下,中华对角羚被选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环青海湖电动汽车挑战赛的吉祥物,美丽的青海湖畔建起了我国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区,中华对角羚从1995年的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葛玉修被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请为“资深会员、中华对角羚代言人”,当选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青海绿”永远的图腾

葛玉修认为,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为此,他强烈呼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30年来,在强烈的义务和环保责任感驱使下,他先后200多次前往青海湖、25次走进三江源、15次远赴可可西里无人区,行程10万多公里,近20万幅照片记录着青海生态的变迁。

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青海旅游》等120余家报刊上,发表野生动物图片1500余幅、保护生态环境文章160多篇。携带用200余幅图片制作的课件,走清华,上北大,下社区、到学校,登金沙讲坛、国家地理大讲堂,先后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保公益讲座600余场,传递生态环保理念,讲述青海生态保护故事。他利用29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诸多媒体采访报道的机会,倾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一名党员士兵,葛玉修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军人性格,无悔选择了3个阵地:在部队,他听党指挥,苦练军事本领,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韶华;转业后,他成为青海金融系统的先进个人;在生态环境阵地上,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诸多生灵,还自然于大美,树人类之文明。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葛玉修,以不了的激情丈量着青海这片热土,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一名“士兵”的不懈追求。

葛玉修——军旅走出的“生命使者”,青藏高原的“环保卫士”,野生动物眼中的命运图腾!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常志江)


(责任编辑:陈小虎)

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酷生活”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酷生活,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转载、下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等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酷生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 “来源其他网站”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酷生活”,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4您若对作品版权、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酷生活网联系, 邮箱:2948360200@qq.com 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处理时间:10:00—18:00
  •